“90后”考古学者的盘龙城情缘:最爱镇馆之宝绿松石镶金饰件
“90后”考古学者的盘龙城情缘:最爱镇馆之宝绿松石镶金饰件
“90后”考古学者的盘龙城情缘:最爱镇馆之宝绿松石镶金饰件
“守护大遗址,文化传千年。”这是廖航扎根(zhāgēn)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的第(dì)11个年头。作为“武汉城市之根”的守护者,他对这座3500年前的商代古城遗址及其出土文物,始终怀着一份特殊的赤子之情(zhīqíng)。
盘龙城遗址(yízhǐ)博物院内,廖航正在摆放文物。记者何晓刚 摄
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西北郊(xīběijiāo),最早发现于1954年(nián),后陆续发现有城垣、宫殿基址、贵族(guìzú)墓葬等重要遗迹及大量青铜器、陶器、玉器等珍贵遗物,是长江流域夏商时期等级最高、规模最大、遗迹最丰富的古代(gǔdài)遗址之一。
“我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到,武汉有3500年的建城史,城市(chéngshì)文明之源在盘龙城。”廖航今年33岁,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,自2014年攻读研究生时(shí)就在盘龙城遗址(yízhǐ)博物院实习,现任博物院考古研究部副主任,主要从事(cóngshì)遗址保护展示、博物馆(bówùguǎn)展览、博物馆智慧化工作。
盘龙城遗址出土有青铜器、陶器、玉器(yùqì)等遗物3000余件。每一件文物(wénwù),廖航都能(néng)娓娓道来。在他心中,最珍贵的(de)当属镇馆之宝——绿松石镶金饰件。这件2014年出土于杨家湾(yángjiāwān)17号墓的珍贵文物,制作年代可追溯至商代早中期(约公元前1600年—前1046年),主体以绿松石片镶嵌贴塑,眉毛、眼睛、牙齿、额饰、眉间饰(菱形)由金箔(jīnbó)片装饰而成(érchéng),绿色的玉石和金色的黄金互相映衬,视觉效果十分突出。
“它(tā)的(de)发现告诉(gàosù)我们,早在3500年前,武汉的先民已掌握精湛(jīngzhàn)工艺。”廖航介绍,在商代,绿松石作为高等级玉石原料,其出土本身就标志着墓葬主人的显赫地位。而这件文物不仅使用了珍贵的绿松石,还镶嵌了黄金,成为迄今为止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最早金器标本。
遗憾的是,绿松石镶金饰件出土时已散落成两部分,不复最初的样貌(yàngmào)。当时,刚参加工作的廖航接触了复原(fùyuán)工作,亲自(qīnzì)押送文物前往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实验室,并参与了后面(hòumiàn)一系列研究、检测,复原的过程。
廖航(liàoháng)在绿松石镶金饰件展柜前与文物合影。记者何晓刚 摄
廖航还分享了(le)一件复原过程中的趣事。绿松石镶金饰件出土时,文物中间的菱形饰并未被发现,而是隐藏(yǐncáng)在土层之中。后来通过X光扫描技术,才在扫描图像中意外发现了这块金器的存在。经过考古人员细致的清理(qīnglǐ)工作,最终(zuìzhōng)成功提取出了这个关键的菱形饰。
“当时整个团队都沸腾了(le)。”廖航强调(qiángdiào)菱形饰的发现十分重要,“它位于器物(qìwù)正中,就像连接左右两部分的枢纽。此前我们虽然推测这两部分本应是一体的,但缺乏确凿证据(zhèngjù)。而这个菱形饰的发现,就像找到(zhǎodào)了关键的连接点,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实物证据,证实了这两部分确实属于同一件器物。”
“诚挚欢迎大家莅临盘龙城遗址博物院,一睹我们的镇馆之宝!”廖航热情地向游客发出邀请。谈及遗址保护(bǎohù)工作,这位年轻(niánqīng)的考古学者目光坚定:“盘龙城遗址是‘武汉城市之根’,这里每件文物(wénwù)都在诉说我们的来处。我立志(lìzhì)扎根于(yú)此,全力投身遗址的研究与保护事业。”
(长江日报记者(jìzhě)樊友寒)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